为画好的胚胎上釉。
茶杯,釉质细腻,图案精美。
石嘴山瓷器通过这种方式“重生”。
在陈刚刚看来,每一件作品都富有生命力。
过去,石炭井深埋的优质瓷土,让釉亮的白瓷成为石嘴山独特的文化符号。如今,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内,有一处贺兰山陶瓷艺术馆,延续着这里的陶瓷文化。在这里,既可以寻找当下生活的趣味,也可以寻味旧时光的记忆。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陈刚刚和一批老中青艺术家研究如何“复活”石嘴山瓷器,除了传承制瓷技艺、陶瓷文化,他们还将更多的主题融入到瓷器中,打造有“热度”“深度”“广度”的新产品。
气质紧跟“热度”:
在这里看到不一样的宁夏元素
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顶倾泻而下,覆盖在一件件瓷器上,那些动物、植物就被唤醒了。
它们开始与你对话:你见过这样的贺兰山、岩画、枸杞吗?
贺兰山轻盈地环绕着一个方形的小茶壶,再配上两个小杯子,它们陈列在展台上,安安静静,规规矩矩,站成那句“天青色等烟雨”。
陈刚刚说,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雨后贺兰山。艺术馆就在山脚下,他抬眼就能看到山。今年9月雨水多的时候,他偶尔发现贺兰山变“蓝”了——那是一种深沉、开阔、湿润的蓝调,和寻常贺兰山的颜色大不相同,于是烧制了贺兰山系列作品。
当刻在贺兰山岩石上的羊、鹿,跳跃到细腻的白色瓷瓶上,又是怎样的美呢?在瓷器上,这些动物的线条被拆解,重新组合,它们就不再是眼睛看到的“羊”“鹿”了,而是靠心灵才能捕捉的“羊”“鹿”。
陈刚刚不喜欢复制,他说:“太像,就失去了艺术的美感,这种似像非像、若有若无的画面,才更接近贺兰山岩画的岁月感。”
这样的“鹿”身边还会“游”过一条细节满满的金鱼。同一个茶壶上,写意与工笔、清晰与朦胧并存,创意十足。
再来看看宁夏枸杞吧。一粒粒枸杞挂在枝头,青花瓷的蓝、枸杞果的红,铺展在陶瓷的白上,独有一番趣味。有的瓶身只有数点红红的枸杞粒,便如小鱼畅游溪流般灵动。
不谈这些精美的画面,其实它们只是茶壶、茶杯、水杯、酒杯、果盘、花瓶……
这就是陈刚刚笔下流行的宁夏元素,它用这种方式附着在瓷器上,转化成我们生活的日常。
“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大家比较喜欢这些创新的产品。其实贺兰山还有很多元素值得挖掘,包括隐藏其中的工业文明、古老的贺兰山岩画,都值得我们去热爱,去关注更多细节,比如它们的气质、色调等等,这是我们青年一代艺术家们努力的方向。”
工艺增添“深度”:
窑变让每一面都是“美”一面
在艺术馆内有一间“忆光华”陈列室,陈列着石嘴山光华瓷厂生产的一些老物件,它们曾是宁夏人尤其是石嘴山人最常见的生活用品。只看到“光华瓷厂”的商标,宁夏“第一瓷”的记忆就在旧时光中跳脱出来。
在陈刚刚的童年生活中,充盈着光华瓷厂的身影,小时候他就对这些瓷碗、瓷盘的制作工艺感兴趣,那些曾经流行过的图画浇灌着他的审美。
“这些老瓷器上的画,用的多是贴画,少数是画上去的。”陈刚刚展开几张保留至今的贴画,是中国传统图案的线条,它们的颜色被时间冲淡,质地变得薄脆。
“现在我们的这些瓷器产品多是釉下彩,先在素胚上作画,再上釉烧制。”
陈刚刚取来一个茶杯的素胎,用刷子蘸水将浮尘刷去,随后用灰墨般的青花颜料勾画。一撇一捺,一点一勾,一只写意的“鹿”就画好了,随后他又轻点几个圆做装饰。整个过程透着“淡扫蛾眉”的美感。
“妆”成之后,茶杯素胚被移到艺术馆后院的操作间里上釉,继而在1300℃高温的电窑内经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炙烤。在这个几乎封闭的高温空间内,它完成“窑变”,等开启窑门时,它就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窑变的过程非常神秘,放进去的和开窑时见到的,颜色会有很大差别,变成什么样子就像抽盲盒,特别上瘾。每次我都特别期待开窑那一刻的惊喜,总希望出现一个更好的作品。”
展台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几乎都是窑变的结果。虽然只是颜色的“变异”,但那恰到好处的改变,能让一个普通杯子变成艺术品。比如青色岩羊身上“飞”来的几点绿斑,“贺兰山”系列作品的“烟雨感”,它们从何而来,几乎无解。
这些向美而生、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变异”,正是这些艺术家们所探索的。在他们看来,收获一件满意的陶瓷作品,从绘画到烧制——如素胚器型的选择,颜料的薄厚叠加,烧制时位置的摆放,甚至季节的选择,都值得探究。
他们追求的,不过是在石嘴山传统制瓷工艺上,为作品添加更多的“深度”,“如果将岩画用在瓷器上,过去很可能用逼真的贴画贴上去。但是现在我们尝试用不同的颜色去表达岩画,不管是典雅的青花,还是深沉的釉里红,都希望它们能更符合岩画的厚重。至于哪种色调更超出预期,需要一次次的尝试。”
艺术更有“广度”:
这里有更多人的生活
“我给你送了点老瓷器!你看能用上吗。”11月5日中午,大武口小伙儿陈占江端着一些碗碟来找陈刚刚,两人边看边聊,“那时候大家都用这个蓝边碗,盛鸡蛋汤不烫手。”
陈占江的家人好多都在石嘴山瓷厂工作过,爷爷是画瓷器画的工艺美术师,曾经流行的日用瓷、礼品瓷,陈占江都熟悉。临走时,他对陈刚刚说:“还有一些咖啡勺呢,下次再给你送来。”
每当遇到这样的“热心市民”,陈刚刚会涌起很多感慨。
当初选择馆址时,陈刚刚就爱上了大武口洗煤厂里的厂房,他认为这里承载的工业文明是其他地方无可替代的。它离石嘴山人的生活区很近,闲暇时走两步就到了。
“当人们看到这里陈列的一些老瓷器、老照片、老版画,会和我聊很多过去的事儿。有一次搞摄影展,一位老人指着一张老瓷厂的照片说上面那个工人就是他,还回家拿来一只红色暖水瓶给我看,说是厂子发给他的奖品。虽然瓷厂不在了,但是仍牵扯着很多人的记忆。”
除了“复活”瓷器,陈刚刚还想用当下的技艺“复活”一些记忆。
他研发了复古风的礼品瓷,让石嘴山人熟悉的“和平鸽广场”出现在瓷盘上,还拍摄了系列视频产品,讲陶瓷艺术也讲每个人的生活故事。他打算在馆里安装一个大屏,让来这里的人讲讲石嘴山瓷厂的事儿……
“姚家树、王系松等老一辈艺术家留给石嘴山很多珍贵的作品,我们得用新的形式重新让它们流行起来。”说到这,陈刚刚越发觉得当下所做的事儿必要且值得。
2024年4月初,贺兰山陶瓷艺术馆试运营,但是半年多过去了仍没有正式开馆。陈刚刚觉得有几个问题,他还没找到答案:这里,能让人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体验什么?带走什么?
其实,答案就在那些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记者 倪会智/文 韩胜利/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55-8737187/5035386
邮箱:znrmtzx@163.com
备案号:宁ICP备18000997号